發布時間:2023-02-24
璧 醫 清 風
紅色故事 | 忠貞為國酬
文章來源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在安徽無為長江北岸,有一座皖中抗日根據地著名水利工程——黃絲灘江堤,至今仍是當地防洪的一道重要屏障。這座大堤又被當地百姓稱為“惠生堤”。80年前,時任皖中行署主任的呂惠生帶領當地人民在抗戰烽火中修建了這座大堤。
呂惠生,無為縣十里鄉人,1922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1926年畢業回到家鄉無為中學教書。
1927年10月,在中國共產黨的秘密領導下,無為中學發起“擇師運動”,革命師生一致要求撤換不合格老師。在教學上表現突出的呂惠生被推選為無為中學校長。呂惠生擔任校長后,聘請進步教師,融入革新思想,多方籌措資金修繕校舍,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彼時的呂惠生深孚眾望,而他始終保持著淳樸的心性,謙卑處之,正如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我以純潔的心地,勇猛的精力——表現出來的是‘不要錢、出氣力’。”“不要錢、出氣力”,構成了呂惠生為人行事的兩大準則:一曰廉,二曰勤。
1935年,呂惠生被推薦擔任無為縣政府建設科長。在那個貪墨成風的年代,建設科長本是肥缺,但呂惠生時時出以公心,從不中飽私囊。有一次,一個豪紳為了霸占公田修建私宅,企圖用200塊銀元買通他。呂惠生怒斥道:“行賄受賄,這本是寡廉鮮恥之輩所為。我雖為一介寒士,也絕不會受此黑禮!”他將賄款公之于眾,并在當地名流咸集的茶社對面建成一座涼亭,親筆書寫“洗心亭”三個大字懸于其上。
七七事變后,呂惠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利用自己的社會聲望,不遺余力地四處奔走,為新四軍籌集糧餉彈藥。擔任《無為日報》社長兼主編期間,呂惠生大力宣傳新四軍抗日救國的主張,遭到反動當局的嫉恨,被列入黑名單。
1942年,一直為革命奔波的呂惠生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調任皖中行署主任。當時,皖中抗日根據地反掃蕩、反摩擦斗爭極為艱苦,呂惠生帶領群眾堅決抗敵,并把發展農業生產當作要務來抓。就如何做好財糧工作,他對干部提出要求:剔除中飽,涓滴歸公,一文錢都要用在有利革命上。
黃絲灘江堤位于無為東鄉的長江北岸,素有“一線單堤,七邑生命”之稱,由于過去疏于維護,造成江堤多次決口,嚴重威脅沿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1943年,皖中行署成立皖中水利委員會,決定實施黃絲灘江堤工程,行署主任呂惠生兼任水利委員會主任。
呂惠生親自主持黃絲灘江堤工程日常工作,他精心制訂規劃,親臨工地巡視,了解工程進度,檢查建設質量。呂惠生率領民工同生活、共戰斗,在新四軍指戰員的幫助下,冒著日軍飛機轟炸的危險,挖土、挑擔、打夯,歷時近半年,1944年5月,江堤勝利竣工。《解放日報》稱:通過這項工程,抗日民主政府在皖中人民心目中樹立了更崇高的威望。
呂惠生嘔心瀝血地工作,政績斐然。但他一貫謙虛謹慎,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從不滿足。他在日記中寫道:“我深深知道,我是很不夠格來擔任這么一個名義和職務……因此,三更燈火五更雞,累斷命根也不遲疑了。生命在此:干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1945年抗戰勝利后,皖江行署北撤,呂惠生乘船轉移時不幸被敵人逮捕,后壯烈犧牲。犧牲前,呂惠生在獄中留下遺詩一首:“忍看山河碎,愿將赤血流;殘酷開敵后,攀攘展民猷;八載堅心志,忠貞為國酬;且喜天破曉,竟死我何求!”
重慶市璧山區人民醫院 版權所有
地址:重慶市璧山區璧泉街道雙星大道9號 電話:023-58800389 技術支持:訊邁科技